资讯详情


十载京尘染布衣,西湖烟雨与心违 浅析古代染缬工艺,看缤纷色彩

发布时间:

2023-09-13

  染缬起源于中国,是古代丝绸印染工艺的总称。它是一种将刺绣与染织相结合的技艺,通过手工将染料涂在绸缎上,再用线绣出图案,最终完成一幅绣染作品。

  染缬工艺需要经过多种繁琐的制作步骤,包括选丝、浸染、溢染、绣花等。因为染缬工艺的制作过程精细繁琐,所以每幅染缬作品都是艺术品。

  染缬工艺作品以缤纷多彩的色彩和鲜明的图案为特点。设计图案多样,有花鸟、山水、人文意象等。在染缬作品中,刺绣和染色相得益彰,使得图案的色彩更加鲜艳、细腻,纹样更加富有立体感。

  染缬工艺在古代曾经是皇室贵族、文人雅士、富商巨贾等上流人士所青睐的艺术品,而今天,染缬工艺也被广泛应用于家居装饰、服饰等方面。

  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和文物显示,我国染缬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也可能更早,但还未有十分充足的佐证。唐代马缟曾在《中华古今注》中记载了秦始皇开始染缬的事情。

  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的《二仪实录》一则,也写道“秦汉间始有,陈梁间贵贱通服之”

  证实了染缬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且无论身份等级高贵还是卑微,皆可穿着,但是技艺还不算成熟,所以数量非常有限。

  从目前出土的文物可见,发现于秦汉时期染缬品很少,这也表明了当时的染缬工艺还处于起步阶段。古人最早以凸版印花印制为主,这是因为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凸版来印制陶纹,到了周代开始用于印章、封泥。

  以至春秋战国,凸版印花则发展用于织物,到西汉时期已发展为较高水平,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印花敷彩纱和金银泥印花纱就是用三块凸版套印再彩绘结合的产物,是当时凸版印花技术的代表,充分展示了当时凸版印花技术的高度成就。

  凸版印花的工艺在当时大大提高了传统丝绸印花的生产效率,但由于技术局限,布料上染上的色彩往往不牢固,洗几次就面临着脱色,图案模糊的情况,还有其他一些成品质量问题,于是人们开始想办法改进创新技艺,凸版印花逐渐被汉代以后的“三缬”所取代,也就是绞缬、蜡缬和夹缬。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工艺的发展完善,染缬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日常服饰。《隋书·食货志》中就记载隋炀帝曾下令制作五色夹缬花罗裙来赏赐宫女、文武百官大臣和母亲妻妾。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制作于隋开皇六年的夹缬美轮美奂,在蓝色的绢布上散布着白色小团花,犹如黑夜中闪烁的群星,生动华美,这也充分说明了那个时期染缬技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发展至唐代,印染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不仅样式繁多,还突破了服饰的束缚。在中唐以后,穿用染缬品成为了社会风尚,是当时最流行时尚的装扮。唐代民间流行一种“衣青碧缬,平头小花草履”的装束。

  王谠《唐语林》卷四的“贤嫒条”曾记载染缬“遍于天下,乃为至贱所服”。

  证明了即使是底层百姓也可使用此技艺,大大丰富了普通人的穿衣样式。

  在唐代传世的绘画作品、工艺制品中都可见到染缬品的广泛应用,如周昉《簪花仕女图》、张萱《捣练图》以及一些唐三彩俑和敦煌唐代壁画。

  除了这些普通的染缬,唐代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染经织物,是用绞缬法先作处理后再织成花纹,由于经过扎染,每根经丝张力不同,织时经向花纹轮廓产生参差不齐的现象,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染经织物一直经久流传,在现代发展成为印经织物,是将经线先放到织机上进行一次“假织”,即松松垮垮的简单织一下,然后印花,拆去假织纬,再进行正式的织造。这种织物的花纹有特殊的韵味,很受国内国外青睐,是颇为流行的特种高级织物。

  除了用于染制服饰,染缬还常常作为家具的装饰。唐朝丝绸之路的兴盛也将这些技法,工艺品传至周边等国,日本奈良正仓院现在就藏有唐代多种染缬屏风。

  五代十国时期,染缬沿袭唐代的繁盛,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时在民间流行起五花八门的印染图案,元代《碎金》一书中,记载了唐代九种染缬名目,即檀缬、蜀缬、撮缬、锦缬、茧儿缬、浆水缬、三套缬、哲缬、鹿胎斑等等。此外还有鱼儿缬、玛瑙缬、团窠缬等。

  这些名称有些是根据花色而来,如鹿胎缬就是因为神似小鹿身上的纹路,由黄褐色为底色,上加白色斑点的花纹而来;锦缬是根据锦纹中常见的几何纹而来;茧儿缬就是指蚕茧形的散点,十分形象生动。

  有的则因印染工艺方法不同而命名,如撮缬是一种绞缬防染印花;浆水缬是一种以浆粉调和的印花浆印工艺。还有的就是根据产地而命名,如蜀缬。

  样式复杂,极具创意,斑斓的图案凝结着古人对美的追求,众多象形花纹也体现了劳动人民观察自然,从生活中发现美的智慧,正印证了那句话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但随着时间发展,染缬却迎来了发展危机。由于染缬的盛行,征调了大量人力被用于制作精致的染缬服饰及生活用品,工艺越来越繁杂,要求越来越高。

  至宋朝时期社会已经难以承受染缬品衍生出的高消费,官府皇室中奢靡成风,于是政府便下令禁止生产和使用染缬。宋仁宗规定“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

  并限十日内令开封府断绝这些染样,宋徽宗也于政和二年下诏“禁止民间打造,令开封府严申其禁,客旅不许兴犯缬版”。

  随着忽必烈攻入中原,建立元朝,中华大地成为蒙古人所统治,由于审美意趣的差异,中原汉族审美被压制,传统的染缬已无法在主流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发展走向下坡路。

  发展至明清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得到提高,带动了木板、纸版和绢网印染套色印花技术的发展。

  染缬工艺又兴盛起来,以色彩绚丽而著称的明清各类丝绸熟织品在表现精湛的织绣工艺水平的同时,也体现了其高超的彩色练染技艺。

  据粗略统计,其各类丝绸印花所染色谱多达88种色泽,并且每种色泽还分为深浅不同的层次。色谱之全,色种之多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传统丝绸手工印染在原材料掌握和染色技术把握上达到了顶峰。

  同样大量人力物力被用于制作精致的明清丝绸服饰及生活用品,其中最为著名就是手绘制成的丝绸服饰和家具装饰品,比如闻名遐尔的"凤冠霞帔"便是用手工制成,似余霞成绮,绚丽多彩,鲜艳纷繁。

  说完染缬的发展历程,我们再来看看它又通常细分为哪几类。

  佛典《一切经音义》有云:“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也。”缬是以辅染物辅之印染的丝织品。

  可以说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进入了成熟时期,是一个重大进步。

  从工艺分类上看,染缬一般分为灰缬、绞缬、蜡缬和夹缬四类。

  ①灰缬

  这个也就是大众最为熟知、常见的深蓝色印花,最早出现于宋代,发展到明清时期,全国已经有多地盛产此种染布。

  它是用碱剂原料豆粉混石灰、草木灰作染剂进行印花染色的一种工艺,第一步将染剂涂铺于盖有镂空花版的土布上,干燥后将土布在蓝靛缸中浸染多次后晾干,在此时刮去染剂,便可显现出蓝白分明的花纹。

  灰缬的染色多选用蓝草制成靛蓝染剂,经发酵后进行染色。图案多取材于大自然,花鸟鱼虫皆可入画,其中点是灰缬图案构成中的重要元素,并由若干个小圆点有规律的排列组合,或构成线条,或形成几何图案。

  但无论如何变化,这些图案大多寄托着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和对生活的期盼,例如绘制葫芦,便是取其“多子”之意,象征着多子多福,人丁兴旺。

  ②绞缬

  又名撮缬、撮花,现如今多称为扎染,仍然常用于衣服装饰,很受欢迎。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夹,防止布料整体被浸染,也使之可以呈现出晕染花纹的一种印染技术。

  它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绞”,其抽象和具体巧妙结合的特点使其晕色丰富,变化自然,妙趣横生。

  更神奇和富有艺术特色的是扎结出的每种花,即使数量众多,在浸染后也不会出现相同的花纹。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③蜡缬

  又名臈缬,今称蜡染。

  《贵州通志》有言“用蜡绘画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是以蜂蜡作防染剂,加热后在丝帛上描绘图案,然后入染除蜡的工艺过程。

  用蜡在织物上画出各式图案纹样,当蜡液变得干燥后,开始投入靛蓝溶液中染制,溶液由蓝草为主要染料制成,最后用沸水去煮,则为去蜡,成为蓝底白花的印染品。

  由于蜡干燥凝结后会收缩,并且进行了人为揉搓,所以会产生许多裂纹,染料渗入裂缝,成品花纹往往产生一些不规则、抽象的纹理,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

  蜡缬分为单色染和复色染两种。复色染有套色到四五色的,色彩自然而丰富。我国蜡缬最早的实物记载始于北朝,在唐宋时期得到迅速发展,还曾远输海外。

  ④夹缬

  一种镂空型版双面防染印花技术,是指用两块对称花纹的夹板夹住织物,利用阳纹处夹以紧固,将夹紧织物的刻板浸入染缸,刻板留有让染料流入的沟槽让布料染色,被夹紧的部分则保留本色。

  它相比于前三种,可称得上是最古老的一种印染艺术,始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宋,唐朝时期,夹缬色彩绚丽缤纷,极为盛行,官兵的军服也用“夹缬”来做标识。

  白居易曾在《玩半开花赠皇甫郎中》写下“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

  诗鬼李贺则在《恼公》中写下“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

  可见夹缬艺术到了唐代非常的盛行,乃至于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萨身上穿的衣物也多是夹缬织物,据民间传说,夹缬是由唐玄宗时刘婕妤之妹发明的。

  《唐语林》引《因语录》云:“玄宗时柳婕妤有才学,上甚重之。婕妤妹适赵氏,性巧慧,因使工镂板为杂花之象而为夹缬。因婕妤生日献王皇后一匹,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之。当时甚秘,后渐出,遍于天下。”

  通过染缬我们看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看到了他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感悟到了独特神秘、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这诗意盎然、妙趣横生的染缬作品,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道文化符号,是流传于后世的文化图腾,是它们让文化穿越千年与你我相聚。

  瑰丽染缬匠心传承,随着后世发展,染缬技艺在民间逐渐失传,淹没于历史长河中,但现如今,一些传统手艺人和年轻人又开始钻研琢磨起此项技艺,用自己的力量,传承复兴,虽然仍未大面积推广,但已经又燃起星星之火,可见我国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也向这些匠人传承者致敬。